要“兩只手”協同發力,在“爲民、便民、樂民”上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讓先進文化激蕩鄉村振興浪潮,將文化價值轉化爲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最有鄉土氣息的文化也最具人氣,羣衆熟悉的地方文化也最受歡迎,反映百姓生活的文化作品帶有天然的羣衆親和力。”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幸福進萬家 甕水長歌精品文化鄉村行”送文化下鄉活動贏得了當地羣衆廣泛好評。(1月8日人民網)
文化下鄉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使命。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夢,離不開農業的基礎穩固、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民的安居樂業,提升農民羣衆的文化素質更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挖潛文化底蘊能在滿足羣衆需求、促進社會進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爲傳統文化尋找到轉化發展新的“打開方式”,從而激發地方發展活力。因此,要堅持“文化鋪墊、品牌引領、項目推進”發展模式,不斷探索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路子。
新形勢新任務,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宏大工程,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更需要激發農民羣衆的內在動力,用好的文化產品引導農民羣衆爲完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貢獻力量。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挖潛文化底蘊,改變農村社會風氣,就能把社會各界的力量引導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來,形成良好互動,匯聚強大合力。2018年,甕安縣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44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4.19%,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三年進入貴州省縣域經濟第一方陣,可謂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雙豐收,爲我們提供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優秀範本。
文化建設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隨着物質文明建設發展而發展的。一方面是爲了廣大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解放,胸懷視野的開拓;另一方面,則是滿足新形勢下農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凝聚起億萬農民羣衆的自我革新的力量。誠然,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是民生,但文化惠民同樣也是民生。要“兩只手”協同發力,在“爲民、便民、樂民”上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讓先進文化激蕩鄉村振興浪潮,將文化價值轉化爲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文化惠民,就是要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的同時,喚醒和樹立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確,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域來說,只有真正具備了文化特色,才能形成豐沛的智慧源流與強大的精神動力。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節慶文化、歷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內涵,推進旅遊與辭賦文化、茶文化、農耕文化、傳統體育文化、戲曲文化等文化樣態融合發展,是形成當地文化特色的必由之路。
挖潛文化底蘊,激活鄉村振興因子是一篇大文章。相信,只要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科學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潛心研究,努力挖掘富有歷史底蘊、民族特色、時代氣息的文化源頭;遵循時代審美意識,在文化建設方面建立起專有保障機制,杜絕簡單粗放的盲目發展,定能積小勝爲大勝、積跬步至千裏,把“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從而凝聚發展共識、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能力。(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