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昆高速公路貴州境鎮寧至勝境關段壩陵河大橋。 韓雙喜 攝
爲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爲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部署,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投資與貿易融合發展,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我省企業沿着“一帶一路”方向“走出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貴州省推動企業沿着“一帶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主要內容如下:
(一)主要目標。到2020年,以對外承攬工程和制造業對外投資爲重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取得新成果,力爭新增有實績“走出去”企業主體達到40家,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營業額突破15億美元,每年推動1-2個國(境)外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和企業主體相結合,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規劃、政策引導和指導服務作用,尊重市場規律,推動沿着“一帶一路”方向“走出去”企業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
——堅持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相結合,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國際合作,帶動裝備和原材料進出口,做大產業、做強企業,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三外互助與內外聯動相結合,以外資外貿促外經,以外經反哺外資外貿,推進三外互助發展,加快推進“黔貨出海”,促進國內外市場互聯互通,促進我省產業發展。
(一)組建一批聯合體。
以承攬境外重大工程、對外投資爲目的,鼓勵我省企業根據項目需要,組建各類聯合體,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抱團出海”,降低企業境外投資、合作風險和經營成本,增強競爭力。同時力爭以我省“走出去”龍頭企業爲主體,尊重企業意願,從我省能源電力、基礎設施、裝備制造、礦山勘探開採、茶葉、服務貿易等領域各選擇1-2家代表企業爲發起人,爭取基金公司、政策性金融機構等單位支持,由發起人以貨幣資金等方式出資,共同組建涵蓋投資建設、裝備制造、設計諮詢、運營管理、金融服務的“投融建管”聯合體,帶動更多企業沿着“一帶一路”方向“走出去”。
(二)樹立兩大品牌。
1.樹立“貴州工匠”品牌。按照“承包一個工程,樹立一個典範”工作要求,鼓勵我省企業在對外承包工程施建過程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實施境外工程承包現場標準化,加強施工規範化,落實文明工地標準,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努力做到監理滿意工程質量、業主滿意工程進度、企業滿意經營效益。充分發揮貴州工程建築企業在橋梁、隧道、公路、水利、能源、電力等領域的比較優勢,通過聯合體積極推動企業拓展設計、採購、施工等國際市場。企業主管部門每年要推動1-2家有條件、有開拓精神的貴州企業“走出去”,集全省之力扶持3-5個在國際上叫得響、立得住的“貴州工匠”工程企業品牌。
2.培育“貴州制造”品牌。充分發揮我省已經“走出去”的“貴州制造”品牌示範引領作用,將“十二五”以來獲得省名牌稱號的“貴州制造”企業納入“走出去”培育計劃,每年孵化培育1-2個貴州名牌企業“走出去”,扶持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做強做大,不斷提升品牌附加值,提高貴州本土“走出去”知名品牌產品市場佔有率,讓“貴州制造”走出國門,讓貴州名片“風行天下”。
(三)聚焦三大區域。
1.東南亞和南亞。面向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斯裏蘭卡、巴基斯坦等國家,開展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輪胎橡膠、水泥、造紙、化肥、農藥、煤化工、有色金屬、大數據、新材料、農業等產業“走出去”和貿易在內的全方位合作。
2.東歐和中東歐。面向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捷克、匈牙利、波蘭等國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制造業合作、設立創新中心等方式,學習借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獲取品牌和營銷渠道,提高我省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開展雙向投資和貿易在內的全方位合作。
3.中亞和非洲。面向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肯尼亞、加納、烏幹達、埃塞俄比亞、納米比亞等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能礦資源開發,推動貴州工程、能礦和制造企業到中亞和非洲國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雙向投資、貿易等全方位合作。
(四)實施四項行動。
1.實施“走出去”主體培育行動。
省有關部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貴安新區管委會要推動我省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轉變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建立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研發、生產、營銷服務體系,增強“走出去”的內在動力和競爭能力。要爲我省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的條件和周到的服務,積極幫助其尋找對外經濟合作的機會,建立進入國際市場的便捷通道。要深入挖掘本地區、本行業有實力、有意向“走出去”企業,並幫助協調解決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每年新增1-2家有實績“走出去”主體。
2.實施外經三大板塊共同發展行動。
一是支持我省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工程承包。鼓勵企業發揮貴州優勢產業的比較優勢,以工程總承包(EPC)、項目管理承包(PMC)、公私合營(PPP)、建設—運營—轉讓(BOT)等方式擴大境外項目合作,構建以總承包爲龍頭、專業承包爲依託、勞務分包爲基礎的承包商體系,實現對外承包工程向國際產業鏈高端延伸。引導我省企業主動適應國際工程承包新趨勢,加快市場拓展和結構調整,加強與央企、國內500強企業和其他知名企業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承攬境外公路、鐵路、橋梁、水利、能源、電力、機場、港口等領域工程。
二是鼓勵優勢企業到國(境)外投資。支持我省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通過綠地投資、並購投資、聯合投資等形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布局一批項目。支持我省企業在中東、北非等磷礦資源富集地區建立磷化工生產基地,帶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支持我省企業積極參與境外煤炭、有色金屬等領域資源勘探、開發和加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支持我省企業建立境外生產加工基地,設立境外研發機構、設計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我省優勢農業企業在東南亞等沿線國家建設農產品種養加工基地。
三是拓展勞務扶貧。發揮“貴州省出國勞務培訓基地”、貴州省“一帶一路”校企聯盟和省內外對外勞務合作企業作用,擴大我省外派勞務規模,在鞏固日本、新加坡、中國澳門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拓展中亞、中東、東盟、南亞等市場。改善外派勞務結構,在鞏固建築、餐飲等傳統行業勞務合作的基礎上,擴大在農業技術、產業技術及其他服務行業的勞務輸出合作,將外派勞務作爲突破口,積極組織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出國務工,助推“脫貧攻堅”。
四是探索建立我省境外產業園區。積極組織我省有條件的企業向商務部申報境外產業園區,協助企業接受評估和考核驗收,力爭實現我省境外產業園區零突破。積極推進有實力的貴州企業在東盟國家建立商貿物流工業園,爲我省企業進入東盟投資興業搭建平臺。按照貴州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資金管理規定,對園區企業每年累計實際對外直接投資給予一定比例的一次性補助,每個企業最高支持限額爲200萬元。
3.實施“三外”互助發展行動。
實現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互助發展,不斷擴大“三外”聯動的綜合效應。
一是以外貿促外經。重點利用我省企業現有設備、原材料、零部件和成熟技術,從散件組裝及加工生產起步,推動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不斷提高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鼓勵有一定出口實績、具有涉外經驗的外貿企業實行國際貿易與境外辦廠、對外勞務相結合,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在國際競爭中的回旋餘地,推動企業“走出去”。
二是以外資促外經。以貴州產業大招商行動爲契機,在吸引外資中重點引進高新產品、出口創匯型和加工貿易型外商投資企業,提高我省產品競爭力,在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不斷拉長產業鏈,在各個結點上形成新的外貿增長點,促進設備進口、產品出口,帶動一批我省本土配套企業開展國際業務。
三是以外經推動外貿外資。通過境外投資和承包工程大力推動我省技術、裝備設備、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形成我省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利用外經企業資源獲取國(境)外客商信息和銷售渠道,邀請技術含量高、引領性強的企業來黔投資考察,促成我省新的利用外資項目。
四是以外經助推“黔貨出海”。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加快在越南、緬甸等國家設立貴州農產品分銷中心,建立穩定銷售渠道。培育壯大重點產業出口企業,建立標準化、質量安全溯源等體系,更好地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精心組織我省農產品企業有針對性地參加海外目標市場的各類展示展銷活動,推動貴州茶葉、辣椒、薏仁米、馬鈴薯、獼猴桃、李子等農產品及貴州民族工藝品等特色產品“走出去”。
4.實施“平臺構築”行動。
一是擴大我省境外商務代表處布局半徑。按照“設立一個境外商務代表處,輻射一個區域”的原則,發揮我省現有肯尼亞、瑞士、柬埔寨、印度、馬來西亞、意大利、吉爾吉斯斯坦等商務代表處“窗口、協調、橋梁、服務”作用,每年有計劃在東歐、西非、南美等地區建設1-2個境外商務代表處,爲我省各級政府、商會、企業提供經貿信息收集、境外投資指南、法律服務、融資保險諮詢等服務,實現資源交流和共享。
二是拓展多層次的對外合作交流平臺。把友城作爲推動我省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不斷擴大我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城規模,創新合作模式,加快發展一批經濟合作夥伴城市,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雙邊經貿交流活動。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酒博會、貴洽會、數博會、生態文明論壇、民博會、瀾湄合作、妥樂論壇等國際論壇、合作機制爲依託,舉辦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活動。支持我省企業、行業協會參加境外國際性展會等市場拓展活動。
三是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針對我省企業“走出去”需求,加強與京東、阿裏巴巴、蘇寧等國內知名電商的戰略合作,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將“走出去”業務向價值鏈後端延伸,支持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提高業務響應速度,實現產品和服務差異化,提高“走出去”國際競爭力。
四是推進境外營銷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我省老幹媽、茅臺集團、詹陽重工等企業已有的國(境)外銷售(代理)商渠道,實現國(境)外信息、資源共享。大力拓展國際航空客貨運輸,不斷增加國際航線和班次,增進我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員交往和貿易往來。推動具備條件的綜合性貿易企業、國際物流企業和大型電商企業到境外設立物流配送中心、在區域銷售集中地區搭建展示展覽中心和公共海外倉、開設品牌連鎖店、設立售後服務站,提高貴州產品國際市場銷售份額,在境外形成產、供、銷、物流、服務等配套發展體系,帶動省內產品出口。
(五)開展四類服務。
1.優化政務服務。持續深化對外投資合作領域“放管服”改革,將企業在省商務主管部門辦理的境外投資備案權限依法下放至各市(州)及貴安新區,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實現線上線下同步辦理。嚴格執行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備案制,取消對外承包工程資格和投(議)標核準,實行網上辦理、網上審批,3個工作日內“一站式”辦結,確保透明、高效、公平。對開展“一帶一路”項目洽談等因公出國(境)手續予以優先辦理,限時辦結。對因項目需要擬派的國有企業出(國)境人員,經申請可辦理“一次審批、年內多次有效”的出國(境)任務批件、長期籤證或多次往返籤證。不斷推進人員、貨物出入境和通關便利化。
2.強化跟蹤服務。按照“建設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建立省、市聯動“走出去”重點項目庫,及時爲企業提供政策、信息、要素保障、風險安全評估、國際法律服務、會計稅務諮詢、金融、外匯、稅收、保險等“一對一”服務。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根據“走出去”備案項目,每年聯合確定10個重點“走出去”企業和10個重大“走出去”項目,加強跟蹤服務並孵化培育3-5個“走出去”項目。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委、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省國資委等行業、企業主管部門結合本部門職責做好項目的跟蹤服務工作。各市(州)人民政府、貴安新區管委會要建立“走出去”重點項目庫,每年孵化培育2-3個“走出去”項目。
3.加強信息服務。加強與我駐外使領館、華商社團、外國商協會、我省友城的對接聯系,依託“中國一帶一路網”和商務部“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實時追蹤和匯總所在國及周邊地區各類外經貿發展項目信息。通過貴州省境外商務代表處門戶網站、貴州省“走出去”QQ交流羣、微信羣與企業實時共享,爲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提供產業導向等信息諮詢服務。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定期通報或其他信息互通方式,將我省“走出去”企業、項目共享各有關單位,各相關單位及時做好跟蹤並提供針對性服務。
4.強化風險防控服務。依託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每年定期發布的《國家風險分析報告》,引導企業強化境外投資和承包工程前期風險分析和論證,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積極融入國家救援響應機制,完善境外投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維護我省“走出去”企業合法權益。落實以省“一帶一路”建設境外安全保障工作協調小組爲基礎的中央、地方、駐外使(領)館和企業、個人“五位一體”的境外安全保護工作機制,積極對接外交部領事服務信息平臺(領事直通車),健全財產、人身安全保障機制,鼓勵“走出去”企業爲出國外派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嚴格規範企業海外安全經營行爲,加強境外企業經營投資監測,對我省“走出去”企業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加強對企業事中事後監管。
(一)強化組織領導。省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組織協調我省沿着“一帶一路”方向“走出去”工作,協調解決“走出去”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省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下成立“走出去”工作專班,工作專班設在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委、省外事辦、省國資委、省政府金融辦、人行貴陽中心支行安排專人配合,負責“走出去”工作的日常聯絡、情況匯總、問題梳理、信息報送、督促檢查等工作,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強化人才培養。通過定期舉辦講座、培訓班等形式,加強對企業“走出去”政策、法律法規、保函、外匯、金融、稅收、保險、風險防控等知識培訓。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研發團隊,建立國際經貿人才庫。積極支持我省相關單位申報各類外國專家引智項目,並爲符合要求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開闢綠色通道,優先辦理人才籤證或工作許可。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爲契機,支持鼓勵我省高校、職業院校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辦學,優化專業配置,加強涉外事務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加大技術技能培訓力度。深化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加強智庫團隊建設,支持貴州省高校、科研院所與東盟國家聯合設立研究中心。支持企業通過與院校或機構合作辦班、專業培訓等多種方式,培育一批通曉國際經濟運行規則和法律法規、具有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的復合型跨國經營管理人才隊伍,逐步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本地化”。
(三)強化政策扶持。對我省“走出去”企業境外廠房建設費、保函費、安全保障費、人員保費、設備物流費、貸款利息費、境外倉儲等費用符合貴州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資金申報管理規定的,每年給予不少於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各市(州)、貴安新區參照省級資金支持方向,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相應比例支持。鼓勵“貴州省商務發展基金”等股權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以“股權投資”方式參與我省“走出去”項目,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對接,在合規經營、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通過提高授信額度、放寬貸款條件、降低貸款利率、開具保函、提供政策性保險等措施爲我省企業創造“走出去”便利條件。加強對境外投資合作企業的稅收政策宣傳、培訓和境外稅務指導,對境外投資企業用於境外投資的出口貨物,按規定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四)強化輿論引導。通過境內外主流媒體、展會、推介會、文化旅遊交流活動等多渠道、多形式宣傳國家、省對企業“走出去”的法律法規和支持政策,營造我省企業、產品、文化、旅遊、服務、裝備、技術“走出去”良好輿論氛圍。各地要認真總結和大力宣傳“走出去”好的經驗和做法,挖掘一批“走出去”典型,宣傳示範企業、示範項目,爲全省“走出去”工作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